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女士「第一」 台鐵設女性車廂?
再次看到台鐵的敷衍與不專業!
除了無障礙設施多年 沒有認真改善外,連女性車廂也隨便出 來呼嚨(莫非是想要再次像四年一樣做做樣子,然後說民怨就恢復?)怎麼會把女性專用車 廂擺在「第 一車廂」呢?那是距離大多車站月台地下道最遠的距離,相對最不方便和最少人會去的地方(有通勤的人就知道,要找座位就到最 前和最後車廂,因為最 不方便)。
我記得在日本搭車的 時候,女性專用車廂應該設在靠近中間車廂,距離地下道比較近的地方,而且會在車廂 外漆上(或貼上)清楚的粉紅色車廂,平時一般時間就教育大家這 是女性的專用車廂,等到時間到時就嚴格執行,不出一兩個月,大家就會習慣,男性就連平時都會儘量閃開這「娘娘」的車廂(至少台北捷運好像擺在中間附近,有 點忘了?請台北朋友幫我查一下) 。台鐵這樣做,一點都不貼心,還敢大聲嚷嚷!
就像台鐵各站的無障 礙方式,是叫人走到月台盡頭,然後穿越鐵軌 ,在出站,哪門子的無障礙?沒關係,以後老人多,大家都輪椅的時候,一堆人都要無障礙服務的時候,咱們走著瞧!
女士「第一」 台鐵設女性車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9/69/26iwp.html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奇妙的演講經驗...
真是個奇妙的演講經驗...
上星期六在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二樓幫「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的99年度校園適應服務親職教育課程系列中,上了一天『認識休閒與健康〜如何培養自閉症者休閒生活能力』的家長座談會,希望協助家長透過休閒活動與參與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他們的孩子,別光用「疾病模式」的眼光對待他們的孩子。結果演講過程發生了奇妙的事....
我一開始就希望他們能忘卻醫生的診斷,面對問題時別把重心放在問題上,要『look beyond the problem』,試著重新從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看事情,並自我省思是不要要把每個孩子像台灣的教育制度般「捏成」一個一模一樣形狀?鼓勵他們不要用「一個自閉症孩子」而重新用「一個孩子」或「一個人」去看孩子,去尊重孩子的特點和想法。演講過程中,為了讓聽眾瞭解一些內容,我就用並我自己從小到大自身的真實經歷和感受,我的父母對我的包容和尊重(或放縱)做為實例分享,想說這比較貼近一般父母的經驗,沒想到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在講很多我小時候真實的狀況時(也就是我所記得真的發生過的實例!),居然有好多次得到現場在座家長的即刻回應是:「老師,我的孩子也曾經這樣!」或者當我將我小時候發生一些事情時候我對我父母的反應或說出的話分享時,在場家長居然說:「對,我兒子也這樣說過!」還有當家長詢問我一些他們孩子們的行為時,我居然回想到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行為...
從小,我只知道我的很多想法和行為很多同學不太一樣,我媽媽教我很辛苦(很多話我聽不進去還會反駁、狡辯或相罵)和爸爸很寵我但也打我也打的很累(太番都打也不聽,吵到半夜只好半夜帶我去夜市買鱉),父母只當我很難教很皮,他們一直以為我很勇於面對群眾,因為我其實有時搞不清楚台下有人還是沒人(對我感覺好像沒人一樣,所以一點也不怕上台?)、我常常對於記憶人的臉有困難但對數字、顏色或音樂卻很敏感(所以有時會用數字或味道分辨記憶同學,到現在還是有點我老婆常罵我的「傻目」)、常常有些奇怪的固執和類化想法...(太多了,在此省略)、以及後來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做事態度,我之前一向都用我是「處女座」個性來解釋...回到家又仔細看了一下定義,嗯....好險以前我小時候還不流行帶去醫院診斷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不然我....呵呵!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跟自己研究對象的一群很接近(物以類聚可以用在這嗎?)....
所以當天演講到後來,好像我之前在Indiana聽Dr. Temple Grandin的演講,雖然我根本沒有被診斷,我卻感受到在場家長都好像認定我是ASD一樣?問答之間就好像「你的回答好像是幫我兒子說出他的想法,我終於瞭解我兒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是怎樣做到的?」和「我希望我兒子也有你這天像你能念到博士一樣」,我也不知為何?當家長問我小時候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時,我就很真實地說出我的當時想法(當時當然不敢說,會被揍,常常假裝很聽話或壓抑不說),當家長說出一些他們孩子的行為或困難時,我發現我之前也有類似經驗,感覺很貼近這些家長和看到我父母的辛苦,我也能真實說出我很多以前內心不敢說出的想法,壓抑了很久的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想法,有點被解放能被分享出來的感覺,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感覺....
Anyway, 不管我是不是ASD,我很幸運有我父母能適時給我很多自由選擇和發揮的機會,我才能快樂地作我自己!感謝我有最棒的父母!
上星期六在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二樓幫「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的99年度校園適應服務親職教育課程系列中,上了一天『認識休閒與健康〜如何培養自閉症者休閒生活能力』的家長座談會,希望協助家長透過休閒活動與參與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他們的孩子,別光用「疾病模式」的眼光對待他們的孩子。結果演講過程發生了奇妙的事....
我一開始就希望他們能忘卻醫生的診斷,面對問題時別把重心放在問題上,要『look beyond the problem』,試著重新從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看事情,並自我省思是不要要把每個孩子像台灣的教育制度般「捏成」一個一模一樣形狀?鼓勵他們不要用「一個自閉症孩子」而重新用「一個孩子」或「一個人」去看孩子,去尊重孩子的特點和想法。演講過程中,為了讓聽眾瞭解一些內容,我就用並我自己從小到大自身的真實經歷和感受,我的父母對我的包容和尊重(或放縱)做為實例分享,想說這比較貼近一般父母的經驗,沒想到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在講很多我小時候真實的狀況時(也就是我所記得真的發生過的實例!),居然有好多次得到現場在座家長的即刻回應是:「老師,我的孩子也曾經這樣!」或者當我將我小時候發生一些事情時候我對我父母的反應或說出的話分享時,在場家長居然說:「對,我兒子也這樣說過!」還有當家長詢問我一些他們孩子們的行為時,我居然回想到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行為...
從小,我只知道我的很多想法和行為很多同學不太一樣,我媽媽教我很辛苦(很多話我聽不進去還會反駁、狡辯或相罵)和爸爸很寵我但也打我也打的很累(太番都打也不聽,吵到半夜只好半夜帶我去夜市買鱉),父母只當我很難教很皮,他們一直以為我很勇於面對群眾,因為我其實有時搞不清楚台下有人還是沒人(對我感覺好像沒人一樣,所以一點也不怕上台?)、我常常對於記憶人的臉有困難但對數字、顏色或音樂卻很敏感(所以有時會用數字或味道分辨記憶同學,到現在還是有點我老婆常罵我的「傻目」)、常常有些奇怪的固執和類化想法...(太多了,在此省略)、以及後來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做事態度,我之前一向都用我是「處女座」個性來解釋...回到家又仔細看了一下定義,嗯....好險以前我小時候還不流行帶去醫院診斷有自閉症或亞斯伯格,不然我....呵呵!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跟自己研究對象的一群很接近(物以類聚可以用在這嗎?)....
所以當天演講到後來,好像我之前在Indiana聽Dr. Temple Grandin的演講,雖然我根本沒有被診斷,我卻感受到在場家長都好像認定我是ASD一樣?問答之間就好像「你的回答好像是幫我兒子說出他的想法,我終於瞭解我兒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是怎樣做到的?」和「我希望我兒子也有你這天像你能念到博士一樣」,我也不知為何?當家長問我小時候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時,我就很真實地說出我的當時想法(當時當然不敢說,會被揍,常常假裝很聽話或壓抑不說),當家長說出一些他們孩子的行為或困難時,我發現我之前也有類似經驗,感覺很貼近這些家長和看到我父母的辛苦,我也能真實說出我很多以前內心不敢說出的想法,壓抑了很久的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想法,有點被解放能被分享出來的感覺,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感覺....
Anyway, 不管我是不是ASD,我很幸運有我父母能適時給我很多自由選擇和發揮的機會,我才能快樂地作我自己!感謝我有最棒的父母!
訂閱:
文章 (Atom)